花果山的行銷故事-定價

小猴猻接下了「賣蟠桃」的使命,隔天便興沖沖到後院挑了一大籃最美的蟠桃,準備到山下去賣。

牠心想:『這蟠桃可是大王隻身闖蕩瑤池,大戰眾神仙才搶來的珍貴寶物,而且長得又香又大,我想一顆賣個100塊錢應該沒問題』

到了山下捷運站的市場旁,牠挑了個空位便坐下擺攤,等著客人上門。

好不容易來了第一位客人,沒想到他一問這要100塊錢一顆,劈頭便罵:

『這也太貴了!你這桃子鑲金啊』

『比鑲金更好啊!這可是西王母娘娘最愛的品種,是遠從瑤…』

『屁!老子只想吃個桃子解渴,懶得聽你唬爛』便轉身就走。

沒想到第一個客人便碰上個不識貨的,更沒想到一整天下來竟都是一樣的情況,連隔壁攤又醜又小的小桃子都賣得比牠好。

沮喪的小猴猻回到花果山,馬上上網搜尋這是怎麼一回事。經過了一夜的了解,小猴猻總結了這次學到的一些經驗:
  1. 原來牠看似隨性的定價,其實是用了所謂的「成本導向定價法」來設定的,也就是說小猴猻以孫悟空遠從瑤池得到蟠桃的辛苦程度(高成本),加上一些預期利潤後而訂出。但是這樣的定價很容易就忽略了市場的競爭和需求。例如隔壁攤的小桃子只賣25元,或是當地消費者其實只想要解渴而不在乎桃子的品種。
  2. 牠也可以考慮改用第二種定價法「競爭導向定價法」,也就是說考慮山下捷運站商圈內的競爭商品價格,考量品質、知名度等因素後,再來訂出有利的定價。
  3. 還有第三種定價法「需求導向定價法」,可以藉由了解、或是影響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再訂出適合的價格。
雖然大致上有上述三種定價法,但是牠也發現價格還可以用來作為攻擊對手的武器、品牌定位的象徵、搶攻市佔的手段等功能,如果再加上不同產品線和不同通路、區域的組合,將能夠有更多的定價策略可以使用。

小猴猻最後決定要先將蟠桃分類,挑出又大又美又香的蟠桃定價在一顆100元,而稍微小一點的蟠桃則只要40元一顆,最後挑出和隔壁攤差不多的桃子只賣20元一顆。

第一天,牠先揹了一籃20元的蟠桃到市場上賣,果然客人在比較了隔壁攤25元的桃子後,因為沒有什麼差別,最後都選擇了較便宜的花果山蟠桃。

第二天,除了準備了20元的蟠桃,牠另外帶了一些40元的蟠桃,放在攤子裡一起賣。但是一如所料,大夥看了一會40元的蟠桃,但最後還是買了較便宜的20元蟠桃。(牠同時也注意到隔壁攤的小桃子已經變成20元一顆了)

第三天,小猴猻除了40元、20元的蟠桃之外,還帶了兩顆100元的頂級蟠桃放在攤子最顯眼的地方。神奇的事發生了,大夥雖然沒有買這兩顆又大又美又香的頂級蟠桃,但是40元的桃子的銷量卻開始漸漸增加,最後甚至賣得跟20元的蟠桃一樣好!

小猴猻是個用功的孩子,當天回到家後立刻開始研究這是什麼道理。很快的他就找到「參考價格理論」來解釋這樣的結果:

消費者容易參考所有的選擇,再從中定出他心中認為合理、或是可以接受的價格。因此在產品線上增加一個高價的產品,能夠提高消費者的參考價格,從而讓價格第二高的產品銷量增加。

此外這樣的定價策略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在消費者的參考價格提高的同時,會因為「便宜無好貨的」心理因素,潛意識的認為隔壁攤(低價桃子)的品質比不上這一攤,讓即使同樣賣20元的桃子,小猴猻擁有更多的優勢,甚至可以說,高價的頂級蟠桃為花果山開始建立了「品牌優勢」。

花果山的行銷故事-由來

話說孫悟空隨著唐僧一行人西行取經,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順利取得真經、修成正果,意氣風發。

不料,風光回到花果山的齊天大聖赫然發現,前幾年的西洋金融危機,猴猻們因為把資產都拿去跟雷曼雙妖買了衍生性金融商品,導致現在花果山是猴不聊生,失業率飆高,只能到壽山跟遊客搶花生吃。

這天孫悟空正愁該如何解決,一隻看上去機伶聰慧的小猴猻跳到跟前:『大王,不如咱們來做點小生意,實實在在的賺點錢,也讓大夥們有個正當職業,別再騷擾人類或蹲在家當媽寶。』

『哦!但做些什麼生意好呢?』

『大王上次將瑤池吃剩的蟠桃種子丟在後院後,現在已經那裡已經成了一片結實累累的蟠桃林,不如咱們就來賣蟠桃吧。』

於是孫悟空找到富二代白龍馬,合資成立了「心猿意馬公司」專做蟠桃買賣生意。並任命小猴猻專門負責賣蟠桃的相關事宜。

以上便是猴子行銷成立的來由。

內容行銷 (Content Marketing) 的前世今生


近幾年台灣最火紅的行銷名詞,除了和什麼產業都可以扯上邊的「大數據(Big Data)」、百分之九十只提Facebook的「社群(Social)」和大家很愛講但沒什麼人在做的「行動(Mobile)」之外,應該就是「內容行銷(Content Marketing)」了。

OKOK,我知道「內容為王」這句話已經講了好幾年,但是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動腦雜誌和Yahoo行銷專欄每次提到「內容行銷」的時候,通常就是分享幾個國外案例(而且通常都是B2C),然後留下一句「如何為顧客提供有價值的內容,是每個行銷人員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就結束了。

   了!?

沒頭沒尾的,感覺就好像指著別人的小孩說「現在大家都生這樣的小孩,你也要趕流行生一個才對。」問題是我(公司)連女朋友都沒有啊!或者是我根本還未成年啊!所以為了提供更深入的理解,進而能夠自我評估內容行銷對自己服務公司的意義,這篇文章將針對「內容」的演化、以及內容行銷是什麼兩個重點來分享。


前言

跟許多行銷模式一樣,「內容行銷」的形成也是一段演化的過程。消費者行為轉變、科技和媒體的創新共同造就了現今內容行銷的進化趨勢。所以我們會看到那些內容行銷案例的骨子裡好像沒什麼特別的,只是透過新的技術、新的媒體和行銷概念創造出新的手法,當然也有了不一樣的效果。

為了能夠更好理解,首先我們需要先理解「內容」這兩個字代表的意義,接著透過認識兩個行銷手法:「置入性行銷(Placement Marketing)」和「遊戲化行銷(Gamification Marketing)」,順著這樣的脈絡,會比較容易瞭解為什麼內容行銷會流行。

「內容」的演化

過去我們會認為「創造內容」應該是報紙、雜誌、電視台等媒體的工作,因為「內容」就是他們的「產品」,其他企業有其他的「產品」要創造:味全要產牛奶、遠雄要蓋房子、五洲要製藥、遠傳要提供數據通訊服務...等等。「產品」是企業用來交換價值、賴以生存的根本,所以企業只要專注在生產產品這件事上就夠了。至於宣傳,過去這些企業除了透過大眾媒體、販售通路、業務人員和自己的產品本身外,幾乎沒有別的方法和消費者接觸。於是大企業砸錢打電視廣告、在賣場包下整個落地陳列,派出促銷小姐攻佔市場和熱炒店,為的就是能出現在目標消費者的眼前,然後雀屏中選。不可否認的,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大企業確實因此創造了銷售並主導了主流消費文化。

但是消費者在改變。漸漸的,消費者開始厭倦廣告行為。婆婆媽媽不喜歡看八點檔的時候被保養品廣告打斷,阿伯也痛恨聽電台的時候被提醒自己小便無力該吃雄風丸。在有越來越多媒體可供選擇的時候,消費者也開始學會略過廣告,甚至對廣告產品持保留態度。

怎麼辦?好吧,既然觀眾想看的是節目劇情、要讀的是報導文章這些「內容」,那就把「產品」跟「內容」放在一起吧。於是出現了「置入性行銷」:於是八點檔女主角女配角和她婆婆全都開始擦同一款保養品,電台主持人開始不經意在談話中談到自己泌尿道的問題但是還好有雄風丸,以前看雜誌是在讀深入報導現在好像在看品牌故事和新產品介紹。如果拙劣一點,電影裡甚至會出現好萊塢明星逃命到一半卻堅持要喝舒化奶的場景。


但是消費者的改變是不會停的。他們很快就開始鄙視(太突兀的)廣告置入行為。他們開始在網路上揭發、嘲笑、甚至透過社群的力量抵制這些做得太超過的媒體和品牌。置入性行銷變成一把雙面刃,一不小心就會傷敵500自損2000。當品牌正在左右為難的時候,有一些聰明的行銷人員發現了新的作法:如果在一般的行銷活動中加入一些能夠吸引消費者的額外價值,例如說好玩、好看、提供有用的資訊...等,不但可以讓消費者更有意願參與行銷活動,過程當中也會對產品更加瞭解,甚至將訊息主動分享給親朋好友。其中「遊戲化行銷」就是在行銷活動當中增加闖關、競賽或是限量蒐集等遊戲元素,增加消費者的興趣和忠誠度。另外,有陣子品牌一窩蜂推出本身就很好看的長秒數廣告影片(對啦微電影)也是一種型式。

從上述的過程裡會發現,過去的「內容」從單指特定產業的產品(雜誌和戲劇的專欄或節目),漸漸的和行銷活動攪和在一起(電影和舒化奶),到現在演變成「內容本身就是行銷活動,行銷活動本身就是內容(微電影、Canon 24小時攝影大賽)。這一切都是隨著媒體生態、消費者行為、網路技術等環境的改變所帶來的改變。

因此「內容」兩個字對品牌主和行銷人員來說,已經隨著新媒體(主要是網路)和新技術的出現逐漸改變了意義:

所以內容行銷是?

瞭解了背景之後,會更容易瞭解「內容行銷」究竟是什麼。當消費者不再相信廣告,厭惡被以粗劣的方式干擾,品牌接下來能做的就是自己「創造目標消費者會感興趣的內容」,以「內容」來「行銷」自己。當消費者知道這是你的品牌內容還能欣然接收、主動參與的時候,他就正式進入你的行銷漏斗(Marketing Funnel)當中了。

看到這裡其實很容易會有一個誤解:「內容行銷是品牌每一波行銷活動中的一環。」
對!但也錯!
對和錯的原因,以及要如何創造「有價值」的內容給「目標消費者」,這題目很大,另一篇再討論吧,我們有更多的問題要問:

內容行銷如何應用?

誰適合內容行銷?

未來內容行銷的走向?


歡迎大家在旁邊欄位留下你的email,有新文章時可以收到通知。你也可以在下面留言,我非常希望和大家一起討論。

行銷≠廣告




行銷≠廣告


在猴子進入行銷相關產業工作的這幾年,發現周圍的朋友常常把行銷和廣告這兩個字畫上等號。例如朋友A會在看完一個廣告之後問我「這家公司的行銷做的很爛耶」,或是親戚B說「這家公司花那麼多錢打廣告,難怪東西賣這麼貴!」…等等,就連猴子自己一開始在撰寫企劃或策略的時候,也必須不時提醒自己不要侷限在「廣告」裡。今天這一篇猴子想要好好的討論一下,「行銷」和「廣告」這兩件事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行銷的定義

英文「Marketing」,在中國叫「營銷」,在台灣則叫做「行銷」。
在了解Marketing之前,讓我們再稍微忍耐一會,先來認識一下Market。
在翻找了網路上的資料後,我發現最簡單明瞭的定義來自一段Economy Watch的敘述:

A market is an environment that allows buyers and sellers to trade or exchange goods,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 These interactions define demand and supply characteristics and are therefore fundamental to economies.

「市場」是一個讓買方與賣方能夠交易/交換商品、服務和資訊的地方。這些互動的行為形成了供給與需求,對經濟至關重要。

而美國行銷協會AMA(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則延伸出以下定義:「市場是指一種貨物或勞務的潛在購買者的集合需求。」

菲利普·科特勒則說:「市場是指某種產品的所有實際的和潛在的購買者的集合。」
簡單說,市場就是各種交易的需求以及滿足需求的所在。
了解什麼是Market之後,透過簡單的英文文法來加上ing,我們應該可以將Marketing理解為讓Market的運作「動起來」的各種行為和過程

「行銷是創造、溝通與傳送價值給顧客,及經營顧客關係以便讓組織與其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受益的一種組織功能與程序。」美國行銷協會,2004年

「市場行銷是個人和集體通過創造產品和價值,並同別人進行交換,以獲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種社會和管理過程。」菲利普·科特勒

OK,到這裡大概懂「行銷」的定義是什麼了,但是和廣告的差別在哪好像還是模模糊糊的。

為了說明,就必須搬出偉大的、知名的「4P」

行銷4P

為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並控制「行銷」,行銷界的前人們提出了「行銷組合(Marketing Mix)」一詞,將行銷包含的元素區分成四個P開頭的字:
1. Product產品
2. Price價格
3. Place通路
4. Promotion宣傳
拆解開來看之後,我們更清楚了哪些工作屬於行銷的一環。例如從發掘產品的需求、研發和生產的過程(product),定價區間和策略(price),通路的選擇、談判、鋪貨的策略(place),到消費者溝通策略、廣告、公關(promotion)等等。


所以,可以說廣告是一種行銷手法,但千萬別以為行銷=廣告。